“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豪迈的歌词出自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而以此为基础创作的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更是成为了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部历史长卷在音乐中的生动展现,承载着人们对英雄、对岁月、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
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诞生背景
(一)文学源头——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这首词创作于他被贬谪到云南永昌卫期间,当时,杨慎远离家乡和朝廷的政治中心,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着奔腾不息的江水,他心中涌起了对往昔英雄的追忆和对自身命运的感叹,词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描绘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地向东流去,象征着时间的不可逆转。“浪花淘尽英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就像浪花一样消逝不见,这种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为后来歌曲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推动
1994年版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为了给这部鸿篇巨制找到一首能够贯穿全剧灵魂的片头曲,作曲家谷建芬精心挑选了杨慎的这首词进行谱曲。《三国演义》本身就是一部讲述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历史故事的著作,而《滚滚长江东逝水》所传达出的那种雄浑壮阔、英雄迟暮的情感与剧中情节相得益彰,当电视剧播出时,悠扬激昂的旋律伴随着画面中波涛汹涌的长江以及古装人物的形象,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使这首歌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而广为人知。
三、歌谱解析
(一)调式与音阶
《滚滚长江东逝水》采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以宫调式为主,宫调式的运用使得整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宫调式往往给人一种庄重、宏伟的感觉,这也符合歌曲表达的主题,在主歌部分,旋律多围绕着do、re、mi、sol、la这几个音符展开,音程跨度较大,如从低音区的do跨越到高音区的la,通过这样的音程关系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仿佛让人看到了长江两岸的广阔天地。
(二)节奏与节拍
歌曲为4/4拍,这种节拍稳定而富有韵律感,在前奏部分,采用较为缓慢的速度(每分钟大约60 - 70拍),用舒缓的节奏来引入歌曲的情绪,随着旋律的发展,节奏逐渐加快,特别是在副歌部分,速度可以达到80 - 90拍左右,增强了一种激昂向上的力量感,在“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演唱中,节奏紧凑,每个字之间几乎没有停顿,连续的八分音符使得歌词快速而有力地吐出,很好地表达了对历史变幻无常的无奈与豁达,而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一段,又回归到较为舒缓的节奏,用较长的音符来延长音符的时值,如这里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较多,让听众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深邃的情感,仿佛是在静静凝视着历史的沉淀。
(三)旋律特点
1、主歌旋律
- 主歌部分的旋律线条相对平缓,但又有着起伏变化,它像是在讲述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开头几个小节,旋律从低音区缓缓向上攀升,如同一个人站在江边,目光由近及远,思绪也渐渐飘向远方,音符之间的级进关系较多,如do - re - mi - sol这样的级进上行,给人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
- 在一些地方也有小幅度的跳进,例如从sol突然跳到高音区的mi,打破了之前的平稳状态,制造出一种小小的惊喜,同时也暗示着即将进入更加激动人心的部分。
2、副歌旋律
- 副歌是整首歌曲情感爆发的核心部分,旋律在此处达到了高潮,音域较宽,高音区的音符较多,而且很多都是长音,如高音区的fa和sol的长音,它们犹如号角声一般响彻云霄,将那种英雄气概尽情释放出来,副歌部分的旋律重复性较强,通过多次重复相同的旋律片段,强化了歌曲的感染力,使听众能够深刻地记住这段旋律,产生强烈的共鸣。
(四)和声配置
在和声方面,虽然整体上遵循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但在某些地方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西方和声的概念,在主歌部分,主要采用简单的柱式和弦,如宫和弦(do - mi - sol)、徵和弦(sol - si - re)等,这些和弦奠定了歌曲的基本情感基调,到了副歌部分,和声开始变得稍微复杂一些,加入了一些经过性和弦,如从徵和弦过渡到羽和弦(la - do - mi),这种和弦的转换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使得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在高音区的旋律进行时,和声会进行适当的减薄处理,突出旋律线条的优美,避免过于厚重的和声掩盖住旋律的光彩。
四、演唱者演绎风格分析
(一)杨洪基版本
杨洪基是一位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他的演唱赋予了《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种醇厚而雄浑的力量,他的嗓音宽厚,气息悠长,在演唱主歌部分时,能够将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历史的缅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每个字的清晰咬字,让听众能够准确地理解歌词的含义,到了副歌部分,他充分发挥自己男高音的优势,高音区的演唱极具穿透力,那嘹亮的歌声仿佛穿越时空,将听众带回到了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他在演唱过程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装饰音,如滑音、颤音等,使得演唱更加富有韵味。
(二)其他版本
除了杨洪基版本外,还有许多歌手演唱过《滚滚长江东逝水》,不同版本有着不同的特色,有些歌手更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通过轻柔的演唱方式,着重体现歌词中蕴含的哲理思考;而另一些歌手则强调旋律的流畅性,在演唱时更关注如何让旋律优美动听地流淌出来,但无论如何演绎,都离不开歌曲本身所传达出的那份对历史、英雄的独特情怀。
五、歌曲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一)文化传承价值
1、弘扬传统文化
- 这首歌曲基于古典诗词创作而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展,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古代诗词的魅力,通过现代音乐的形式,将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传播开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很多人正是因为听到这首歌,才去深入了解杨慎和他的作品,进而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2、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 歌曲采用了中国的五声音阶和独特的民族旋律风格,成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全球化的今天,它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国外的一些音乐爱好者也会因为这首歌而对中国音乐产生好奇,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二)社会影响
1、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 《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所描述的英雄事迹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唤起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人们唱起这首歌时,会联想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无数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成为时代的记忆符号
- 对于很多经历过90年代的人来说,《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那个时代的记忆符号,每当听到这首歌,就会回忆起当年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情景,或者是那一段特定的人生经历,它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成为了连接不同时代人们情感的纽带。
《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独特的歌词、精妙的歌谱以及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一首经典的歌曲,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历史、情感和民族精神,不断地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唱下去,无论是从音乐艺术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这首歌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